11月13日下午,由国际学院举办的“‘丝路传韵’青蓝社科学术沙龙”讲座在呈贡校区中心楼116室顺利举行。此次活动由国际学院副院长李步军老师主持,立足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聚焦国际中文教育与跨文化传播,通过钟明老师与何雨露、夏榕榕、孔羽婕三位孔子学院志愿者的对话分享,为关注国际中文教育的师生搭建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。

何雨露:精准施教,让中文教学适配多元需求
在何雨露看来,老挝苏发努冯大学孔院教学的核心在于“因材施教”。面对在职医生、专科学生等多元化教学对象,她跳出传统中文教学框架,为不同群体量身定制课程,针对在职医生设计“中文+医疗”专项内容,帮助他们掌握行业相关汉语表达;为专科学生打造“中文+金融”特色课堂,让语言学习与职业需求深度结合。
教学中,她严谨认真,既能精准捕捉学生听懂的词与短语,又会细致备课、做好双语翻译,更主动学习当地语言。“这不仅能加快教学进度,更能让学生感受到亲近感。”她始终提醒自己注重教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,设计多元互动活动,让课堂从“单向输出”变成“双向奔赴”;生活里,她用一顿顿亲手做的饭菜提升幸福感,也常与同伴结伴体验当地文化,在烟火气与跨文化交流中,悄悄化解了文化震荡的冲击。

夏榕榕:以爱为桥,在幼儿园课堂播撒中文种子
“音乐和舞蹈,才是幼儿园孩子的‘第二语言’。”这是夏榕榕在幼儿园中文教学中的深刻感悟。作为全中文教学的幼儿园老师,她不仅要教孩子汉语,还要兼顾幼教规律,更要承担文化教学活动。为了让低龄孩子爱上中文,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,把儿歌、舞蹈融入课堂,让抽象的汉字变成生动的动作,让生硬的短语变成悦耳的旋律。
对于其他汉硕学子备考与面试,她的建议是:主动挖掘信息渠道,在简历中突出教学经验、才艺与外语水平三大核心优势;提前了解外方院校所在国的官方语言、民族构成与孔院设立意义,以成熟稳重的表现应对面试。赴任后,她曾直面语言障碍、课堂管理、教学难度等问题,但她始终坚信“积极沟通能解决大部分问题,好心态能解决全部问题”,在一次次挣扎与调整中,不仅守住了课堂,更让中文与中国文化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。

孔羽婕:跨越山海,在文化休克中实现双向成长
从泰国曼谷到韩国,再到塞尔维亚,孔羽婕的孔院之旅充满了未知与挑战。出发前,她便清醒思考派出安全、情感维系与未来就业三大问题;抵达后,她第一时间攻克赴任国基本语言关,主动与周围人沟通交流,为工作生活筑牢基础。
文化休克是她提醒我们要注意的问题——文化差异、语言沟通的障碍,很容易让我们在赴任国陷入不适。其后,她根据自身经验给我们提出了应对之道:既学会“跟自己玩”,在独处中调整心态;也主动“跟别人玩”,在交流中融入当地。在赴任期间,她参与策划汉服节等文化活动,让中国传统服饰之美走进异国他乡;在跨越语言关、生活观与心理关的过程中,她不仅实现了个人世界观与情感的双重扩容,更深刻理解了孔院作为文化桥梁的意义。

从精准教学到低龄启蒙,从文化适应到桥梁搭建,何雨露、夏榕榕、孔羽婕三位志愿者的故事,不仅是无数孔院人的缩影,更藏着每一位同学都能把握的成长机遇。他们带着“行己所爱,爱己所行”的信念,在异国他乡播撒中华文化的种子,既让世界看见了可信、可爱、可敬的中国形象,也在跨文化传播的旅程中,收获了独属于自己的能力蜕变与人生荣光——而这份收获,同样能成为你的成长勋章。“播撒文化种子”从不是一句遥远的口号,而是每一位参与者都能践行的行动。期待更多的学子接过接力棒,带着热情与责任加入国际中文教育的行列,在传递中文温度、搭建友谊桥梁时,让青春与跨文化传播使命同频,绽放成长光彩。